LESSON INTRO

何應豐

行動探知

必修

「行動探知」工作室以「學問」、「探知」、「實驗」、「行動」作為藝行培訓骨幹,分成「身」、「住」、「何」、「方」四個階段,以全方位探索,審視表演藝術作為文化行動平台可重建的質性研究。其中每階段均包括邀請素人作共研共創的在地藝行實驗。

何一梵

行動探知

必修

這門課只在幫行動員發展出自我與社會的連接,讓劇場演出與地方創生可以是彼此互補的工作。研究方法所強調的問題意識、文獻回顧、概念架構等,不只是寫論文的工具,更是一套界定自我與世界關係的思維。希望能幫助行動員認識到個人的感覺與生命經驗只是起點,而非終點。

丁穎茵

行動探知

必修

地方是什麼﹖創生又開拓什麼樣的新可能﹖透過行動研究,課程試圖喚起敏銳又細膩的感知觸覺,重現種種未被提起、漸次隱沒的經驗,重新看見自己的地方。我們一起認識地方的人與事、紀錄地方轉變的因由、思考如何以創意想像燃亮日常所隱翳的地方知識

丁穎茵

行動規畫

必修

行動要能長久持續,必須有深刻的自我關聯性。挖掘現階段生命重點,對應到劇團的工作與專業,再思考每一個行動之於社會的意義,方能譜成一個富含動能又獨一無二的自我行動規劃。

林瑞崐

台語

選修

由臺羅字做起頭,將發音調整予伊好。接紲用生活中的素材,進行課程中的聽、講、讀、寫。語言課其實只不過是入門,向望經過這門課程的紹介,會當予參加的學員,閣較熟似「臺語」,愈願意親近伊、認捌伊、愛用伊!

蘇品文

身體訓練

選修

本課程欲以非傳統途徑的舞蹈觀念觸發肢體創造的廣泛可能,採用不同的實踐方法,探索「身體」作為一獨立的藝術觀念,也探問非視覺主導的創作方法,於當代劇場語境中思索以人文為核心的創意與意義。

吳佳祐

聲音技巧

選修

課程設計將由科學的角度,理解自我的呼吸器官、發聲器官與肌肉生理學,並搭配「溝通的慾望」,才能夠發展出自然健康,並且能夠精準地傳遞情感、有機的聲音能量。

 

本課程將由外在身體訓練開始,並有系統地訓練唇、齒、舌與臉部肌肉,幫助學員能夠咬字清晰,進而連結內在的Prompt(驅動)聲音表達,能自然地引發內在Impulse(衝動),讓身心合一,讓聲音承載著情感,自然地流動。

程欣儀

歌唱技巧

選修

基礎樂理:調性、移調、增減值、音程、和聲…等。
基礎聽寫:單音、音程、三和弦、節奏、單旋律…等。
基礎視唱:單音、節奏拍打、調性單旋律…等。
合唱訓練:二聲部以上和聲演唱。
個人歌唱:調整呼吸、發聲練習、音樂性建構、流行演唱技巧、音樂劇演唱技巧…等。

新港舞鳳軒北管戲劇團

台灣文化

選修

課程由舞鳳軒第六代弟子-陳朝江老師擔任總指導。透過經典戲曲曲目,了解舞鳳軒特有「新港路」之北管曲式,並學習文、武場樂器使用及唱曲唸白。每年參與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及新港奉天宮媽祖聖誕排場,觀摩老藝師並共同演奏北管,亦體驗傳統曲藝之活力。

嘉邑七境外教場慈濟宮駕前如意振裕堂八家將

台灣文化

選修

由導師陳盈璋(頭哥)帶領陳永隆、陳建宏、吳浚庠、王得任諸位老師們,一同教導團員認識關於八家將歷史、臉譜、手持、腳步等臺灣家將文化傳統,平日於慈濟宮廟埕操練基本腳步及神韻,排演完整套路;並不定期參與如意振裕堂出軍,讓學員能於民俗現場,實際觀摩學習,傳承家將精神、發揚藝陣文化。

長義閣掌中劇團

台灣文化

選修
  1. 學習操偶的基本手勢
  2. 學習五種行當的型態
  3. 扮仙與劇碼演練
  4. 外台民戲實作
  5. 余慈爺誕辰謝神實作

秀琴歌劇團

台灣文化

選修

由秀琴歌劇團駐團編導演員-米雪(陳湣玲)擔任總導師,以扮仙戲為基礎出發,指導歌仔戲基礎身段、唱腔與唸白,並藉由動作、扮相、音樂,了解傳統戲曲的基本組成形式。帶領團員於民戲現場實習演出,觀摩角色雕塑及臨場反應,體驗傳統野台戲之魅力。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