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導

Report

嘉義阮劇團的 Podcast 頻道《這聲好啊!》: 用阮的聲音,佇空中陪伴恁。

邁入十八歲成年禮的嘉義阮劇團,致力發展不同於都會觀點的劇場美學,擅長利用臺語創作,將在地的民俗文化揉和於現代戲劇中,曾代表臺灣至英國和羅馬尼亞進行國際演出。因疫情烏雲籠罩,表演活動全數停擺,收入停滯,但劇團的支出不會因此歸零,如何在艱困的時局尋求出路,還能持續提供演員表演的平台,Podcast 頻道「這聲好啊!」正是阮劇團提出的處方箋,用聲音劇場的獨特放送,告訴聽眾:免驚、免驚!

 

Podcast 元年,《這聲好啊!》的實驗元年

如果沒有 Covid-19 的出現,《這聲好啊!》可能不會誕生。《這聲好啊!》的主持人 MC JJ (以下簡稱 JJ )受訪表示:「團長兆謙平常都會看商業管理類雜誌,有天看到一篇數據報導很有趣,近年自媒體興盛,在僧多粥少的競爭下,廣告商的資源投注相當分散,全球主流媒體的廣告收益都下降,只有廣播電台穩定成長。因廣播電台的聽眾生活節奏很固定,大部分是上下班的通勤時間收聽,雖然數據曲線不是陡峭型的猛然抽高,但維持正成長。」

2020 上半年,Covid-19 擾亂一切生活秩序,實體的活動行程不是被取消就是被迫延期,許多行業收入驟減,剛好隨選隨聽機制的網路廣播Podcast在臺興起,甚至當年被譽為臺灣 Podcast 元年。

不少自帶流量的名人進軍 Podcast 市場,透過聲音製作內容,收服新的粉絲受眾;傳統媒體也開始延伸,透過聲音呈現報導內容,引導聽眾認識更深層的議題。突然間,投資理財、國際新聞、地方風土、兩性關係、科技時事、語言學習、生活閒聊等多元題材在頻道百花齊放,一同在疫情間建立新的商業模式。

尤其素人品牌《台灣通勤第一品牌》的爆紅,製作讓聽眾輕易理解的日常題材,在過往行銷著重的目標對象理論中,投出一道道破口,撥弄出或大或小的漣漪,收服非同溫層的聽眾,都是激勵阮劇團走出劇場黑盒子,尋求第二曲線的實驗動力。

團內成員在群組丟出各式各樣的命名發想,在你一言我一句中堆疊創意,最後聚焦回劇場的專業,敲定「這聲好啊!」。若按照表面字句唸出來,可能因語感不同,傳達截然不同的語境,阮劇團希望聽眾看到「這聲好啊」的文字時,能唸出與他們預期相同的聲調,所以節目名稱刻意加上結尾的驚嘆號,讓聽眾透過符號輔助,就算不同人誦讀,一樣具備戲劇張力。

每集節目固定開場的格式,勢必來一場主持人 JJ 順口溜的洗禮:「人生親像大舞台,苦齣、笑虧攏公開,歡迎收聽,阮劇團 Podcast,Ladies and gentlemen,MC JJ,嘉義阮劇團!嘉義阮劇團!阮阮阮阮阮劇團!OurOurOurtheatre!」接著無縫接軌一段《猴佮狗》的臺語繞口令,全段順暢無阻,最後大聲一呼:「啊!這聲好啊!」拉出空中舞台的序幕。

 

節目 DNA:臺語、劇場與嘉義

雖然訂定出節目名稱,但內容走向卻是透過一集集旁敲側擊,逐漸聚焦三個面向:臺語、劇場與嘉義。

JJ 笑稱:「一開始絕對是先做再說,只是一股傻勁把劇團一直在嘉義做的事情,搬到節目表現,邀約身邊的好朋友,從林聰明沙鍋魚頭的佳慧、劇團的臺語教練黑輪老師、臺語金曲歌王廖士賢等,很自然地順過一輪,累積一定集數後,兆謙從中釐清,敲出定調,讓製作端更有意識去鞏固節目的調性,與有個明確方向來尋找來賓。」
相較於友台《敏迪選讀》與《台灣通勤第一品牌》以媒體市場為前提,能快速跟著時局調整節奏,JJ 直言從來不設想《這聲好啊!》會一夕爆紅。但錄製的過程,阮劇團持續反思自身的強項是什麼?畢竟以整體環境來說,大眾對劇場生態始終帶著一層陌生的濾鏡,如何把節目傳遞到表演藝術圈外,打破同溫層,增加大眾連結的契機是首要課題。

劇團畢竟本業在做戲,為了不要弄巧成拙,《這聲好啊!》決定用最在行的戲劇手法呈現,做出市場區隔。首先,建構來賓的角色自傳,以劇場來說,導演和演員即便讀同一本劇本,對角色的認知可能不盡相同,這時候演員會根據自己的角色撰寫自傳,畢竟單親家庭拉拔的角色和隔代家庭扶養的角色,舞臺上就算沒有交代角色過往的故事,但在呈現的情緒上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拿捏,透過角色自傳的設定與其他角色對準一致性,更能完美詮釋角色的真實感和血肉。

套進節目訪談的運用,每個來賓都會有一個上節目的抬頭。以訪問嘉義市立美術館賴依欣館長為例,JJ 會透過抽絲剝繭的提問,幫助聽眾抓取來賓的人格特質,什麼經歷的人會成為美術館館長?又必須熬過哪些看不見的磨練?以人為本,職業為輔,幫助聽眾在沒看到來賓的神情下,也能在腦中形塑主題的獨特性。

另外一個特色則是節目裡的「聲音劇場」單元,文學是戲劇的基礎,在聲音劇場中,主持人與來賓或演員透過聲音,以華語和臺語表現精選的文學作品,將不同語感造就的氛圍分享給聽眾,某方面也是邀請來賓進入戲劇情境,一起演戲。

 

地方傳承 年輕人的實驗舞台

開播一年的《這聲好啊!》陸續出現新鮮的聲音,嘗試把戲份分散到助理主持人身上,JJ 坦言:「若一直由我代表這個節目,毫無意義,希望聽眾也能喜歡我們培育出來的人。雖然助理主持人會有一段成長陣痛期,不少聽眾反應助理主持人的臺語說得沒有我好,但我也是花很多時間去摸索、去累積,被許多人幫助過,才有今天的臺風。我們希望節目,也是一個資源提供,讓下一代年輕人有多說多練習的舞臺,累積實戰經驗。」與其把光芒緊咬在自己身上,JJ 更期待下一代的年輕人,能從摸索中尋得自己的風格,青出於藍。

節目也成為這些年輕的助理主持人銜接地方的機會,像是由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的計畫《臺味佇嘉》,結合臺語及嘉義美食這兩個核心,發展出有別於其他縣市的臺語觀光文化,這些參與的店家在節目分享訓練員工說臺語,與特製臺語菜單的過程,不僅讓採訪與受訪雙方皆收穫良多外,無形之中也加深這些助理主持人對嘉義的認同,拉近新一代年輕人與地方的親密感。

除了 Podcast 頻道的舞台發揮,也給予內勤行銷夥伴展現新一代媒體語言的機會。以當週的節目內容為主軸,分成三個行銷波段:第一階段是揀選節目亮點,透過文字、聲音和圖像的方式,堆砌本週節目的好奇感;隨著節目的上架露出,第二階段是公布當週受訪者,並針對當集的主題核心深入介紹;最後的第三階段是展延節目的生命週期,從節目內容延伸,透過梗圖、聲音劇場文字化、台文知識補給站等形式推動,誘使社群轉發,持續發酵節目的話題性。

同時,他們也為 JJ 設立形象 IP,創造更多線上與線下串接的實驗機會,新一代的劇場魂正在善用《這聲好啊!》的舞台,拓展劇場的可能性。

 

在地參與,如果可以,就從學生時期開始吧!

提及有沒有對地方經營者的建議,JJ 勉勵:「若可以的話,不要浪費暑假與學生身份!阮劇團的團長和副團長們,都是大學時期的暑假,回來了解地方,透過時間去累積在地的信任,若他們當年暑假都待在臺北的話,我相信今天大家也不會聚在嘉義做劇場。」JJ 形容,學生身份好比一個保護傘,大人們能接受學生勇敢地犯錯,當事人和地方都不會有壓力,也能不斷從嘗試中修正前進的方向。與一個地方共同經歷四個暑假,不僅能從中知道自己跟地方合不合得來,也有更多線索判斷,畢業後究竟是離開,還是留下來。

另外一個好處是,學生身份會讓人記得最單純的時刻。JJ 舉例自己大學暑假,主動寫信給紙風車劇團,希望對方能賦予擔任暑期志工的機會。即便過了這麼多年,在紙風車劇團李永豐執行長眼中,JJ 永遠是當初那位雙眼炙熱的大學生,比其他同行後輩,多一層更緊密的情感。提早出擊,不管未來有沒有留在地方,至少都是結了善緣,累積人脈。

若已經錯過學生時期,別無他法,唯有持續釋出誠意,自然會有貴人出現。

最後,JJ 疾呼:「大家讓我們騙一次就好!希望看到報導且沒聽過《這聲好啊!》的人,可以到我們頻道,從標題點選三個最想聽的集數,把它聽完,喜歡或認同理念的人,再請多多透過實質的贊助與支持,讓我們更有信心做下去。不喜歡也不勉強,一切都維持在與聽眾最舒服的距離中,但至少給我們機會騙一次。」

是的,即便在地十八年了,阮劇團的誠意依舊滿滿滿。

2021-07-27 文 / 楊甯凱(下港女子)
報導連結:https://reurl.cc/YOrX1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