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劇場公眾節
2024 劇場公眾節
【劇場公眾節:《解鎖民雄》活動時間異動】
因山陀兒颱風影響,原定於10.04(五)的活動將延後開展時間至13:00,10.05(六)~10.06(日)活動不受影響。
海馬迴作為檢視回憶的比喻
過去與現在經驗的整合、地方文化行動的開創
「時—地—人」是編織故事的坐標。大腦海馬迴也據此把我們的經歷編碼,加以存檔而成為人於某時某地活動的回憶。你、我、他的回憶關乎個人、也關乎地方﹔而世世代代的回憶累積起來就是一地榮枯盛衰的見證。
多年來,阮劇團走入嘉義十八鄉鎮市,發掘本土故事,聆聽社區夥伴的回憶,也以藝術演繹屬於我們的地方見聞。我們期許劇團可以成為嘉義的「海馬迴」,記念著此時此地的人與事,並且與社區夥伴一起重新閱讀、重新想像地方故事,將之轉化為推動未來的文化資源。
今年劇場公眾節以「解鎖民雄」為題,舉辦「民雄交流道2:倒車顯影」展覽、「民雄橫著走」展覽、以及工作坊與講座,旨在回顧2009年至今,阮進駐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,以民雄為主要創作基地的歷程。在這段不短的日子,劇團不但將民雄的常民生活、歷史與信仰揉合到現代劇場表演,更將跨領域的藝術展演活動移到本地搬演,期待以藝術帶來民雄的文化新風象。一如大腦海馬迴將身體的感知、情緒、思想與生活的經驗交織成塑造自我的記憶,進而整合生命的百般經歷,而不斷蛻變成長,生出對個人、群體與地方的新觀點、新想像與新計劃。解鎖民雄意味著劇團與社區夥伴以藝術重訪過去、檢視潛藏於日常的記憶、整合過去與現今的夢想,創造開展未來的文化行動。
解鎖是解析、解疑、解構,以尋求對民雄本土知識文化的新見解。無論你自視為本地人、外來客,還是對民雄的風土略有耳聞的、抑或對此地並不甚認識的,解鎖民雄都觀迎你參與其中,從民雄的地方記憶、從藝術展演的地方想像,思考我們如何置身於此時此地,我們又可以為自己的地方創造些什麼?
民雄交流道2:倒車顯影
嘉義是阮劇團的生養孕育之地,除了與阮劇團深度連結的民雄之外,每一個鄉鎮也都有自己的特殊性。阮劇團「地方工作隊」透過實際踏查與在地人們交陪,進行訪問與討論,運用更多種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個地方形成的脈絡與故事,進而理解各個鄉鎮獨特的DNA。在現今邁開腳步不斷往前的同時,「民雄交流道2:倒車顯影」展示我們從訪問內容發想出來的幾個命題,希望持續累積,未來能更親近地方的歷史,逐漸聚集起地方的共識與歸屬,傳承並運用。
「民雄交流道2:倒車顯影」展覽時間
2024/10/4-10/6 10:00-18:00
「民雄交流道2:倒車顯影」展覽地點
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實驗劇場前廳
民雄橫著走
阮劇團的「行動員」概念來自actor,選擇使用「行動員」而非「演員」來稱呼我們期待招募的對象,是因為我們相信未來的本土文化不僅是由演員或劇場構建的景觀,更是由擁有獨特態度、能take action(採取行動)的人所打造的風景。
阮劇團希望能創造一個讓創作群不斷拋出想法並交流的平台,帶著這樣的目標,延伸一年兩次提案規劃。行動員、儲備行動員也都各自積極提出了現階段的想法,開啟不容易的第一步,「民雄橫著走:阮行動員提案展」選錄了目前發展較完整的提案進行階段性成果展出。
阮劇團行動員課程「行動探知館」由何應豐導演指導,以「學問」、「探知」、「實驗」、「行動」作為藝行培訓骨幹,分成「身」、「住」、「何」、「方」四個階段,以全方位探索,審視表演藝術作為文化行動平台可重建的研究,並邀請公眾共研、共創,進行在地藝術行動實驗。「民雄橫著走:行動探知」展出行動員們的感想與課程中創作或運用的物件。
「民雄橫著走」展覽時間
2024/10/4-10/6 10:00-18:00
「民雄橫著走:阮行動員提案展」展覽地點
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小排練場
「民雄橫著走:行動探知」展覽地點
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實驗劇場
講座
地點: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大排練場
10/5(六)10:30-12:00
✦《民雄學的建構》
✦ 講者:管中祥
致力於建構「民雄學」的管中祥教授主張「以鄉民為師,向鄉民學習」,重新發掘地方知識的豐厚價值。在本次講座中,管教授將分享「重構大學路:認識、認同與共同行動」的計劃構想,探討如何將地方知識轉化為公共參與的行動。
10/5(六)13:30-15:00
✦《 遊戲在嘉義﹕地方故事的轉譯》
✦ 講者:龍慧儀
「嘉有時光跡」結合影音與數位科技互動,與社區夥伴合作創作實境遊戲,將嘉義的文史資源轉化為五感文化探索之旅。在本次講座中,講者將分享團隊如何透過五感重新認識地方、發掘日常生活中的歷史謎題,並將這些故事轉化為引發今昔對話的遊戲體驗。
10/5(六)15:00-16:30
《阿里山地方學的新篇章~ 林鐵聚落敘事探究》
✦ 講者:劉婉珍、黃昱翔
1990年代開始的地方學熱潮中,阿里山的生態、文化、產業和鐵道備受關注,但鐵道沿線聚落的歷史文化卻常被忽略。2023-2024年,南藝大團隊深入阿里山林鐵山村,通過田野調查記錄長者口述歷史和景物影像,探索居民的地方依附、生命自主及多元生活方式,以短片形式補足阿里山林鐵的歷史記憶,並為阿里山地方學開啟新篇章。
10/5(六)16:30-18:00
《大林的故事努力說》
✦ 講者:江明赫
從清代起,大林就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,也是台灣的政治、經濟、軍事重心。日治時代,隨著糖廠和交通的發展,大林成為嘉義最富有、最繁華的地方,商戶雲集、繁華熱鬧。本次講座,文史工作者江明赫將分享他如何挖掘大林的地方故事,與夥伴一同經營社區,重新發現大林之美,並推動其未來發展。
10/6(日)10:30-12:00
《鹿草聖家公民行動》
✦ 講者:黃瑛瑛、蕭英偉
天主教葉由根神父與晁金銘修士從中國輾轉來臺,為改善鹿草地區的醫療資源,創辦了「聖家貧民醫院」。隨著台灣醫療環境改善,醫院停止營運,院區逐漸被遺忘。2021年,「聖家公民行動」志工在教會的支持下,號召全國志願者與鹿草居民定期整理這個塵封數十年的院區。團隊效法傳教士精神,運用各種資源,致力於將其活化為「聖家在宅醫療基地及鄉村醫療博物館」。
10/6(日)13:30-15:00
《從田野到公部門~窺見溪口文化的流轉》
✦ 講者:周志達
以時間軸方式分享個人接觸溪口田野的經驗,輔以加入討論不同時期國家政策或計畫的影響,期與夥伴們共同思索在地文化的轉換和加值可能與不能!
10/6(日)15:00-16:30
《跳出有機或友善的框框﹕桃桃樂農場的土地實驗》
✦ 講者:桃桃樂農場
極端氣候影響下,農作物往往因降雨量、溫度與土壤條件的改變,而失去原來的風味,甚至瀕臨滅絕。桃桃樂農場的主持人張靜婷、唐郁茹認為農夫的技藝必須考慮到耕種對自然生態的影響,致力維護水土,同時種出足夠的糧食。是次講座,兩位農夫將跳出有機農業、友善耕作的規範,談論其「適地適種」的農業實驗如何維護生態環境、實踐永續生活。
10/6(日)16:30-18:00
《何所知﹖何所思﹖以藝術行動對自己、對世界發問》
✦ 講者:何應豐
從社交媒體演算法推廣的內容、ChatGPT 生成圖文並茂的文案,又或智慧型家電管控的生活秩序等,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我們獲取資訊的途徑,甚至左右人類對周圍環境以及世界的感知。在這當下,我們如何理解身邊環境﹖又如何剖析自身的經歷、萬象紛繁的世界、又或五花八門的訊息,凝煉成閱讀生活的知識﹖是次講座,藝術創作人何應豐將邀請參與者回到當下,以藝術行動檢拾日常生活細節、重置理解身邊環境的眼界與意識,開展自己的探索行動。
工作坊
地點: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實驗劇場
10/5(六)10:00-12:00
顧軒《一張餐桌的可能性 Unlock a Dining Table》
你從哪裡來?家裡餐桌上的菜餚有什麼特別香氣?無論鹹甜酸辣,它們都與家鄉起源、歷史延展有極大的淵源。本次工作坊將從味覺鑽探故事,進而延伸至一道菜、一頓飯的經驗分享,並為現場的你我重新定位彼此之間的距離關係。
10/5(六)14:00-16:00
余品潔《Home Remapping》
家可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;它可能幫助人的成長,也可能威脅人的基本生存。自己生活的家,人人各有不同的理解經驗。Home Remapping透過對話與共創,定位與投放當下的你,如何觀看屬於你的「家的地圖」。
10/6(日)10:00-12:00
柯嘉琪《我是誰?我是我 I am who I am》
你的身軀是你最親密的朋友,它陪伴你經歷成長、感受世界;它不但跟你一起承受生命的重量,也跟你分享人生的喜悅。然而,你認識你的身軀嗎?它經歷過什麼,讓你變成今天的你?本工作坊將會透過身體故事,讓你重新認識自己,重新愛上自己。
10/6(日)14:00-16:00
柯嘉琪《我是誰?我是我 I am who I am》
你的身軀是你最親密的朋友,它陪伴你經歷成長、感受世界;它不但跟你一起承受生命的重量,也跟你分享人生的喜悅。然而,你認識你的身軀嗎?它經歷過什麼,讓你變成今天的你?本工作坊將會透過身體故事,讓你重新認識自己,重新愛上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