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人還是鬼? 是家還是鬼地方?
《鬼地方》透過彰化永靖陳家5個女兒、2個兒子和父親靈魂的視角,在時空的不斷切換中,揭示陳家成員的秘密與傷痕。
《鬼地方》 原著於 2019 年由鏡文學出版,阮劇團取得劇場改編授權後於2023年啟動創作前製計畫,並計劃於2025年正式展開世界巡演。
作者陳思宏以故鄉彰化永靖為書寫背景的半自傳體家族故事,不僅獲得金鼎獎與台灣文學金典獎百萬大獎肯定,在海外也入選極具指標性的美國《紐約時報》秋季書單 及《圖書館雜誌》(Library Journal)的年度選書。目前已售出韓文、越南文、英文、義大利文、日文、法文、泰文、波蘭文、希臘文、德文、芬蘭文等11種出版語系版權。
文/陳思宏
我完全不知道阮劇團在搞什麼鬼。
幾年前,阮劇團來洽談,想把《鬼地方》轉譯成劇場。我立刻同意,且跟劇團的核心人員說,你們有絕對的創作自由,如何把小說搬運到舞台上,我這個作者絕對不會有任何意見。
創作需要自由,絕對的自由。因為自由,我才能透過《鬼地方》,寫下我的不自由。阮劇團創作的過程,我完全不干涉,我信任他們。
這次在員林演出《鬼地方》前製版,可惜,我人在遙遠的美國愛荷華,我真的很想在門口檢查入場的觀眾手上有沒有我寫的書啊,沒帶的一律現場結帳。員林在永靖的隔壁,這次演出的場地是員林演藝廳,離永靖就幾步之遙,我想,也算是返鄉吧。這次我無法跟著作品返鄉,只能在遙遠的愛荷華祝福恭喜劇團。
我真的不知道阮劇團到底在搞什麼鬼。但,我好期待他們的假鬼假怪。這本小說已經帶我去了世界各地的鬼地方。終於,小說要來到劇場這個鬼地方。謝謝鏡文學,謝謝阮劇團。我們一起搞鬼吧,把這些台灣鬼,帶到更多的鬼地方去。
陳思宏
陳思宏成長於彰化縣永靖鄉,父母務農,為家中第9個小孩。2004年移居德國柏林,並繼續文學創作,同時也擔任翻譯、演員等。
2014年,他以短篇小說《廁所裡的鬼》獲得第10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。2020年,他則以第2部長篇小說《鬼地方》獲頒第44屆金鼎獎文學圖書獎及2020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大獎。
文/何一梵
第一個難題:要怎麼將這本豐富的長篇小說變成劇場中的劇本?
長篇的敘事,小說或電視劇,為了吸引讀者或觀眾的注意力,總是將許多秘密與重要訊息,在最後一刻揭露。《鬼地方》也不例外。但舞台劇的敘事無法如此:一是演出時間有限,二是觀眾向來比較主動,喜歡判斷多過被懸念操縱,三是這本小說已經有不少讀者,劇場版的演出沒有必要再遮掩訊息,因此,化繁為簡的工作走向兩個方向:首先,這次的演出有一個序,在這場演出中,許多在小說中、後段才揭露的重要訊息,在劇場版中卻反其道而行,讓它們在一開始就被揭露。這會讓熟悉小說的觀眾感到親切,對不熟悉的觀眾可以因為先知道了這些重大的資訊,在隨後看演出的過程中,可以不被操弄,甚至可以進而判斷人物的動機與行為。其次,這次的試演版我們找出兩個潛在的主題,藉此重新組織小說中的事件與場景:「All About Sex」,是主角在童年、青春期、成年後的三段與性有關的關係;「母親」這一場,以觸及三代的母親們如何承受了加諸在自身上的不公與歧視,並且再傳遞下去 — 罪惡是會自行繁衍的。
第二個難題:如何結合小說、戲劇與馬戲?
這個安排當然展現了劇團在劇場美學上的實驗性企圖與野心,但三者的融合也成了戲劇構作與兩位導演共同的挑戰。解決的策略,至少在戲劇構作這邊,是堅持文字的統一:舉凡對話、獨白、投影等手段會用到的語言,全部都是來自《鬼地方》的原著,一個字都不更動。這不只是為了保留作者高度詩意的語言,也是將統一的文字作為一個融合戲劇與馬戲的平台。希望小說、戲劇、與馬戲,不至於各行其是,讓《鬼地方》還可以是《鬼地方》,而不是把劇場變成一個玩弄形式的「鬼地方」。
何一梵
英國威爾斯大學戲劇博士畢。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專長為戲劇顧問、西方戲劇史。曾擔任阮劇團《十殿》、《釣蝦場的十日談》、《FW: 家的妄想》戲劇顧問,以及青藝盟花樣戲劇節—全國高中戲劇比賽「戲劇顧問計畫」主持人。著有:《劇場敘事學》(2018)、《莎士比亞不做的事》(2016)。
文/阮劇團團長 蔡明純
阮劇團多年的努力和籌備終於迎來了這個重要的時刻:陳思宏的長篇小說《鬼地方》的前製劇場版。作為這齣戲的製作人,我感到非常榮幸。感謝原作陳思宏先生,寫下《鬼地方》這本豐富而深刻的作品、授權我們將這個故事呈現給觀眾,並且給我們最大的創作自由。我們希望能夠以最高水準的表現,回報作者對我們的信任。也期待《鬼地方》前製版可以很快走到正式版,去更多地方!
文/莊雄偉
當我知道《鬼地方》的戲劇構作全部都是來自原著,一個字都不更動的時候,我是半喜半憂。喜是我覺得在看小說時,陳思宏的文字節奏跟韻味被保留下來。我過往在做文學改編時也常保留作家原本創作的文字。另一半的憂則是來自小說的人稱代詞在不更動下,演員在說到你我他的時候就得要梳理出「是誰在說話?」
今年劇團的創作方向也在趨向Total Theatre的工作模式。所以我也在調整自己以往的工作方法。大家都是藝術創作的行動者,導演、演員、設計等都是得要在排練場一起探索、發展、討論。但這非常需要大家可以共同創作的時間。這次又是一個雙導演的製作,所以在排練的過程更需要彼此互相理解和磨合。
小說文字、劇場、雜耍這三個獨立的元素如何被編製成一個演出,確實是個棘手的實驗。這次來看《鬼地方》前製演出的觀眾,我們真的很需要你們打開所有的感官來感受這次的實驗。謝謝你們!
莊雄偉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導演組,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導演。現為阮劇團駐團導演。
文/林正宗
不用怕啦!你可以再靠近一些這個鬼洞大開的過去與現在,在熟悉又陌生的詭譎氣味中你會嗅聞到真實的存在與魔幻的狀態。
怎麼將文學小說轉換成舞台表現,在與創作群的奇思異想、變鬼變怪裡,這次的試演版將戲劇、馬戲技藝、唸歌等作為演出的形式,也嘗試連結地方性的生活文化,邀請永靖的民俗技藝–弄鐃,共同拚場來搞鬼,未來也計畫將糊紙藝術也搞進來;這次的演員扮演說故事者、以道具與馬戲肢體意象,詮釋情境狀態,伴以聲音敘事的表現,戲劇、肢體、聲音的交媾敘述與並置中,交雜著生活戲場的人情世事與多重時空,一在的探索小說世界裡轉譯的可能。
鬼地方在哪裡?猶如我們做伙搬起帳棚,轉起劇場時空的虛與實,漸漸掀開故事的秘密,讓風撩起彼此的眼目與耳語,在這個有鬼沒鬼的鬼地方,透過這次前期創作的共同激盪,再次靠近。
林正宗
圓劇團導演/團長,當代馬戲創作者與藝術教學。持續進行「臺味馬戲」的探索;近年重要創作作品《手路》、《悲傷ㄟ曼波》、《狂想‧洪通》、《噶哈巫!斷語?》、《如果你還在》,作品曾入選『台新藝術獎』、『松菸Lab新主藝』、『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進駐創作』、『雲門羅曼菲獎助金』、『雲門創計畫』、『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計畫』。
文/鄭媛容
「為什麼永靖是鬼地方」是這次改編的核心,和家瑋很快就達成了幾個主題跟觀點上的共識。
這是一個拆解再重建的過程,把小說裡的文字一句句剝下來,讓《鬼地方》變成了落落長的excel 表格,依循著不同的主題做分類,並且遵守著一字不動的原則,重新拼貼成劇本的模樣,經歷了幾次刪減與結構重組,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精簡又精準的指向核心。
鄭媛容
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,主修劇本創作。劇本《冰箱》獲第二十二屆台北文學獎,舞台劇本組,優等。
近期與娩娩工作室合作第七號作品《冰箱》,與澳門怪老樹劇團合作《在停滯的時間裡生活》,與阮劇團合作,改編陳思宏《鬼地方》並參與阮劇團第十屆劇本農場寫作計畫。
文/郭家瑋
擔任劇本改編,意味著不能只好好擔任一個讀者:不能只是在聽了別人的推薦一頭栽入小說情節之中;不能純粹用「喜歡」來描述這本書;也不能對情節或角色有所偏袒,私心留下些什麼⋯⋯。一切必須從「觀點」出發,重新審視小說的裡外。為了回答「永靖為什麼成為鬼地方?」於是我們剪裁、合併、揭秘,以及大量的說與不說,都是這段有時困窘卻又極其迷人的過程。
在最一開始,我們便畫地自限:一個小說裡的字也不許動!於是我們更認真傾聽小說以及小說家,去揣想他的心思,以及每一句話的可能。我總覺得自己不是手敲鍵盤的人,而是手拿剪刀,思考如何調度原著裡的每一個字,讓他們成為舞台上可能的對白,甚至是行動。於是有了如今的成果。或許這稍稍異於過往的觀戲經驗,而這正是我們在小說改編到劇場中的一個嘗試。
郭家瑋
郭家瑋,1997生於高雄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畢業(主修劇本創作),曾獲打狗鳳邑文學獎、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若干。曾入選為2021年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Gap Year 兩廳院壯遊成員。
創作關注歷史事件的轉化,並且找尋與當代社會之共鳴。曾參與創作包括盜火劇團〔華文劇本 LAB〕編劇實驗室計畫《愛你一萬年》編劇、立方體劇團《灰色的湖》編劇、國家兩廳院「廳院35・藝術行動《2057: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》」《觀 0001 號演習》共同創作者、楊景翔演劇團《阮是廖添丁》劇本調研助理、阮劇團《鬼地方》前製演出劇本改編。劇本創作收錄於《劇透:北藝大學生劇本創作集I》。
黃人傑
劇場及影像演員,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,主修表演。劇場作品:非常林奕華劇團《三個人的一一之NJ的熱海旅行》《一個人的一一》 《聊齋 why we chat》《梁祝的繼承者們》;巨宸製作《婚內失戀》;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《小夜曲》等。
許照慈
高雄人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創所表演組畢業。
近期演出為烏犬劇場《麻嗨猴》、盜火劇團《雪姬來的那一夜》;並曾與創造焦點、製作循環、公視台語台、台北小花劇團、瘋戲樂工作室、刺點創作工坊、天作之合劇場、躍演等單位合作。
林乘寬
雜耍特技舞蹈三位一體的馬戲創作者,學習時間長達16年,曾與李小平、林正宗、方意如、林源上、Johan Swartvagher、jérôme thomas合作。
個人作品:
2021 草草戲劇節《不只有一個人》
2021 漂鳥舞蹈平台《左右》
2022 漂鳥舞台平台特邀作品:《人生三部曲駱駝時代》
2022 香港大館《那些他們留下的》
顧軒
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(MA-Performance Design and Practice)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士,現為阮劇團演員。
曾與不同劇團合作,於橫濱、倫敦、雅典、澳門、香港等城市演出。近期作品:《FW: 家的妄想》、《我是天王星》、《加入B會的人》等。
阮的故事,咱來交陪
2003年,幾個未滿二十歲的年輕人,在故鄉嘉義,成立了地方上第一個現代劇團「阮劇團」。
以「阮」為名,所指涉的就是台語中的「我們」。如此的一個劇團,關注本土文化的學習與傳承、實驗元素的融入與詮釋,在過程中更追求創新。這些年來,阮劇團累積的獨特作品風貌,已在臺灣表演藝術界走出一條特別的道路。
「社會公益」也是阮劇團同等關注的領域。以戲劇教育切入,希望能帶給大眾繽紛的創意、清澈的思辨力,阮相信——戲劇不僅能啟發人心,也是改變生活的動力。如果可以將這樣的信念散播出去,那麼,劇場便能為社會迎來多元可能性。
除了向內挖掘與探詢,阮劇團也積極與國內外藝術家與劇團合作,一方面拓展國際視野、汲取不同養份,另一方面,則要讓世界望見臺灣表演藝術的風采。此外,透過劇團的系統育成,阮劇團為有志從事表演藝術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學習成長平台,隨著每年一批批優秀新血加入,也意味著在地藝術圈被灌注源源不斷的動能。
阮劇團的品牌標語——阮的故事,咱來交陪。「交陪」在臺語中意指互動、共享與共創、共好;面對未來,阮劇團正期盼與更多好友,交陪出新的故事。不但要持續追求卓越,創作更多令人驚艷的展演作品,引領觀眾體驗劇場無可取代的特性;同時,也要求自己肩負社會責任、對當代議題作出回應,為表演藝術帶來更深遠的影響!
小說原著|陳思宏
改編授權|鏡文學
製 作 人|蔡明純
藝術總監|汪兆謙
戲劇顧問|何一梵
導 演|林正宗、莊雄偉
劇本改編|鄭媛容、郭家瑋
共同發想|吳明倫
前期創作發想|林孟寰(大資)
舞台監督|陸秀儀
製作統籌|邱洛彤
行銷經理|詹雅君
行銷宣傳|張浿珧
舞台設計|曾玟琦
燈光設計|尹信雄
燈光技術指導|李佳璘
音樂設計|柯鈞元、曾伯豪
音響技術指導|羅瑋騰
排練助理/音控|吳翊弘
主視覺設計|謝涵亦
執行平面設計|陳立仁
演員|林乘寬、許照慈、黃人傑、顧軒(依姓氏筆畫排序)
弄鐃藝師|邱明信、簡閔華
工作人員|王則量、王嵐青、李冠儒、周泰全、邱淑鈴、張甯翔(依姓氏筆畫排序)
攝影團隊|侯耿任、王淨慧、劉謙
現場協力|阮劇團行政團隊
◎節目全長70分鐘,無中場休息。
◎臺語、華語發音,無字幕。
◎演出期間禁止攝錄影,建議7歲以上觀眾欣賞。
◎本節目演後皆於原場地安排演後座談約30分鐘。
◎2023彰化劇場藝術節
◎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
◎主辦單位│彰化縣文化局 演出單位|阮劇團